横亘于中国中部的秦岭山脉是中国南、北方地理、气候和动植物的天然分界线。汉代《三秦记》中记载:秦岭东起商雒(陕西商洛),西尽汧陇(甘肃六盘山,千河一带),东西八百里。
广义的秦岭,西起昆仑,中经陇南、陕南,东至鄂豫皖-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。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、气候、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,因而秦岭-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。秦岭、淮河流域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干旱之间的过渡地区,从秦岭、淮河附近向北,降雨量急剧减少。
大(大别山)—秦(秦岭)—祁(祁连山)—阿(阿尔金山)—昆(昆仑山)造山系
秦岭-淮河分界线
秦岭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东西承接、南北过渡,种类繁多的生物基因库,同时使这里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的乐园。秦岭范围有种子植物3800余种、鸟类418种、哺乳动物112种。其中,大熊猫、金丝猴、羚牛、朱鹮等120种动物和红豆杉、独叶草、华山新麦草等176种植物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对象。 矿产资源丰富,主要矿产金、钼、镍、钒等30种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。
秦岭—红腹锦鸡
先秦时代,秦岭山脉被称为南山,秦岭一词从秦汉开始出现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,秦岭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。
《诗经·终南》有云:终南何有?有条有梅。君子至止,锦衣狐裘。此后,不仅是《西都赋》、《汉书》等经典著作中屡屡提到南山、秦岭;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从李白的《蜀道行》到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,从王维的《辋川图》到山水田园诗派,无数文人墨客书挥毫拨墨,书写下了自己心中的秦岭。
十三朝古都的兴起繁荣,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,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……中华民族最引以为傲的古代文明,就得益于这样一座连绵而壮阔的山脉。而秦岭,也在数千年的文化浸润下变得愈发厚重。
秦岭—云海
秦岭-远山
唐代诗人李白曾感叹: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。时至今日,秦巴山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,一江清水送北京,将秦巴山地与首都紧紧联系在一起;秦岭隧道的贯通使高速公路和高铁直达巴蜀,蜀道已不再艰难。
在高速发展的同时,我们不能忽视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。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,秦岭和合南北、泽被天下,是我国的中央水塔,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。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,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、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。
作为常年跋涉在秦岭山脉中的地质工作者,我们对秦岭的了解也更加深入。然而了解越深,却越能感觉到它的博大与自身的渺小,它值得每一位华夏儿女去敬畏和热爱。在身体力行保护秦岭的同时,我们更应该借着学科和行业优势,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秦岭的历史,了解这融汇了千年民族情感、见证了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伟大山脉。(刘龙)
编辑: